10月27日下午,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成都大学附属小学行政会议室召开。成都市教育工委委员、成都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海军,成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处处长刘江、一级调研员戴晖、副处长徐雪松,成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玉华,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肖红,成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授李敏,成都大学附属小学崔雪梅,四川省教科院办公室主任唐开福,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烨,成都大学期刊中心主任、研究员代显华出席论证会。参加会议的还有成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处何倩、张含义,成都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艳、专职科研范小梅,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副主任黄媛媛、专任教师佘勇,以及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本科师范生代表、成都大学附属小学教师代表。论证会由肖红书记主持。
会议现场图片
会议首先由刘江处长宣读项目委托函并介绍项目来源。据悉,“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机制研究”项目旨在为国家了解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现状提供基层样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教育脱贫攻坚贡献成都案例。随后,范小梅博士代表项目组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重点介绍了项目背景、团队结构、项目重难点、研究思路以及进度规划等内容,并向与会领导和专家介绍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和即将推进的工作,同时抛出作为项目重难点的“建设机制”如何理解与落地的问题。结合项目背景和研究要求,与会专家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凸显成都特色,充分解读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委托成都开展该研究的特殊考量,基于成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既有实践,系统梳理成都在成为新一线城市过程中的“三类学校”建设特点。二是着眼中观建构,从项目的来处和去处出发,分析阅读研究报告的人想了解什么,尽量减少对课堂与教学的微观呈现,增加对区域层面学校建设共性机制与关联机制的讨论。三是加强机制提炼,机制通常是组织要素的互动方式与体系,研究报告应着眼于分析“三类学校”的各关键要求如何回应成都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遽变,成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依托各要素促进“三类学校”特色发展的问题。
会后合影
最后,杨玉华副校长指出,项目组可充分吸纳并消化与会专家意见,严密论证调研学校选点,下沉到学校去看去听去观察去思考,让研究报告既体现成都特色,又符合教育规律,既有鲜活经验,又有系统思考,最终基于教育现代化、乡村振兴、成渝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战略需要,对“三类学校”建设机制作出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的分析,呈现成都教育特点与思考。最后,李敏院长总结发言表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智库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典型样本,师范学院一直并将继续为中心承接各类项目、开展项目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同时,学院也将延续共构共荣初衷,依托中心研究平台在学院的教师队伍发展和师范生培养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