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部2015年度工作总结
2015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都教育改革研究基地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部(以下简称工作部)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成都市教育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工作部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13所试点学校的未来学校建设工作进行了综合调研、现场指导和阶段评估,并协助市教育局统筹处加强对未来学校建设的日常管理和督导。截止2015年11月,工作部顺利达成了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第二阶段的总体目标,引导13所试点单位取得了共同进步,从未来班级的建设目标提升为未来年级建设目标,共建成未来班级47个、未来年级4个。
一、未来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年来,以未来班级建设为重点和起点,探索未来学校的教室型态,推进13所试点学校共建设47个未来班级。未来班级的建设,促进了移动终端、交互式电子白板、高清视频音频交互系统、直录播系统等数字化学习基础应用设备的配备,促进了“未来班级”所需要的无线网络的覆盖和升级,促进了数字化学习应用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了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引进与改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其中建设成效显著地试点单位已经自觉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未来学校建设阶段。总体的建设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的基础情况
13所试点学校的统计结果 |
总支出 (万元) |
网络覆盖率 |
常态开课班级数/全校班级总数 |
常态开课科目数/全校开课科目总数 |
常态参加未来班级建设教师数/全校教师总数 |
覆盖教室数/ 全校教室总数 |
覆盖面积/ 学校总面积(㎡) |
1721.0210 |
633/700 |
203151/255312 |
47/403 |
100/215 |
315/1278 |
注:此数据由工作部调研统计,(截止2015年11月15日)
工作部通过综合调研、现场指导和阶段评估,帮助各试点单位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规划、有改进地推进第二阶段的建设任务,促进试点学校发生如下深刻转变:
1、未来学校建设日益成为试点学校的自觉行为
试点学校在2014—2015学年度加强规划、加强考核、加强学习、加强交流,如七中初中的全国性示范展示、棕北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小共同体的创新、锦江区的名师工作室竞赛、花桥小学的校本课程自主构建等探索活动,都是紧密围绕未来学校建设这个主题,体现出未来学校建设工作的自觉性。
同时,试点学校对教师队伍的打造,从未来学校建设的全新理念到信息技术素养,都开展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从而引导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未来学校建设工作中。
2、试点学校深入挖掘内部资源,激发未来学校建设的内动力
未来学校建设的基础在于学校本身,许多设计和构想,只有通过学校的长期实践,才能逐步得以实现。七中初中数年一贯的高效行动力,帮助学校始终处于未来学校建设的前茅;成华小学充分整合全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集体力量,大幅度提升教师参与未来学校建设的信息技术素养;泡桐树小学通过对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重构,将传统优势进行优化布局,按照市区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突出教育综合评价的平台建设,正在显现以点带面的推进效果;棕北小学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广泛开展“知识建构”的教育实践探索,鼓励教师形成教改团队,同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研发教学、管理的一体化工作平台,引导越来越多的教师从“要我参加”转化为“我要参加”的新常态,凝聚了日益强大的未来学校建设内动力。
3、试点学校逐渐注重未来学校建设的体系化,开发试用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的平台和工具
大多数试点学校在2014—2015学年度都认识到未来学校建设需要体系化,因此,加强建设规划。七中初中、七中育才、棕北小学、成华小学、花桥小学、盐道街小学更是积极引智,汲取专家智慧,整合全校教师的认识,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未来学校建设规划或方案,并根据实际需求与相关科研单位进行工作平台研发,部分使用效果良好。比如、棕北小学和棕北中学试用的工作平台运行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此外,包括新建的泡桐树中学在设备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也制定了未来学校建设的基本规划,体现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试点学校的教师卷入未来学校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参与教育改革的深度日益加大,从而日益从根本上启动了对未来教育的深刻变革
改变习惯是困难的,在应试教育的窠臼中得心应手的教师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则难上加难。但是,在两年多的实践基础上,试点学校涌现了诸如棕北小学李芳燕老师、盐道街小学汪海鹰老师等积极深入探究教育改革的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并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投入到未来学校建设中。
5、试点学校进行的未来学校建设实践在全国开始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未来学校建设在全世界的教育改革中既是一个焦点,也是一个难点。国际经验既有可借鉴的价值,也有可商榷的必要。尤其针对未来教育在时代发展的不确定性、在空间拓展的多元性、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生成性等特性,未来学校建设不存在优势显著的样本,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探索、每个学校的探索都具有学习的必要。因此,七中初中、棕北小学、盐道街小学、泡桐树小学、花桥小学、成华小学在国际教育论坛、全国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交流等活动上异彩纷呈,充分展示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在全国未来学校建设方面据有突出席位,而且未来学校建设的影响已经有了溢出效应。青羊区在调整市级试点学校的基础上,确立了区级试点学校,并落实相关扶持措施,实现了未来学校建设的分层推进。而新建不久的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不仅在现有的校区范围内开展未来学校建设的自主探索,而且在新校区的规划中,按照未来学校的空间设计要求,超常规进行学习空间的大幅度拓展,相关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也提高了配置标准,为未来学校建设预备了硬件条件,成为非试点学校中自我试点的排头兵,这样的学校在各区县还有体现。
二、工作部自身建设情况
一年来,工作部同时着力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
1.充实工作部专家成员,同时注重结构调整
基于上年度工作部人员紧张的状况,今年,工作部充实了陈静萍、刘龙、刘宇三位海归博士,而且他们的学科背景有所区别,既有长期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实验的知识建构理论验证者,还有参与国内外智慧城市设计比较研究的复合型精英。通过多次研讨和调研,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优势逐渐显现。对试点学校的指导既接地气,更具有宏观视野和远见。
2.加大现场调研和实践指导
一年来,工作部积极配合市教育局统筹处的工作,除了共同参加试点学校的各类展示研讨会议,双方多次商讨如何推进未来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工作部认真开展基础研究与工作指导。2015年,工作部内部召开工作会议15次,深入试点学校现场工作28次,其中,现场调研3次以上的学校有4所(七中初中、棕北小学、花桥小学和盐道街小学),这样一来,工作部与试点学校的建设实践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及时更新相关建设信息,把握未来学校建设的动态,帮助试点学校顺利发展。比如,盐道街小学因为主要领导调整等原因,未来学校建设的工作受到较大影响,工作部4次深入学校,对学校未来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度调研,从规划设计到教师培训,提出一系列可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帮助学校有序地推进相关工作。
3.完善指标,考核促建设
2015年10月,工作部会同市教科院、市技装所的专家组建未来学校建设第二阶段评估小组,连续2周,每天分为3个时段,对试点学校进行现场调研、分项评估的定量评估,既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考核的指标,更突出市教育局对未来学校建设的目标要求,将此次考核作为未来学校建设下一阶段的指引。每所学校的优势和不足,都是考核小组与受检单位面对面核实无误确定下来的,这样的考核结果也是经得起考验的;同时,考核小组的专家还当场对下一步学校亟需整改的工作逐一提出有操作性的建议,得到试点学校的欢迎。在考核结束的一个月内,考核小组的专家已经分别被7个中小学邀请参与学校规划和常规建设。
总之,工作部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信息技术研发第一线,通过团队协作,建立开放、共享、互动的项目建设模式。以建设“未来年级”建设为推进方向,全面深化未来学校建设的体系化建设和综合平台研发,促进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促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评价方式改革、推进校园智能化管理和加强数字化环境建设。通过对现行教育方式的深刻改革,激发师生的创造力,营造成都市区域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良好空间,为未来教育的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电子科大高教所工作部
2016年1月1日